但是, 到底該做甚麼樣的檢察, 醫生又是用甚麼樣的想法來決定各項的檢查呢? 故事是這樣的.
安排這些檢查有幾個不同的情境:
1. 癌症分期以決定後續治療方式.
2. 評估治療效果.
3. 治療後的追蹤檢查以探查有無復發.
4. 輔助檢查: 檢察病人身體狀況是否會影響到後續的治療與追蹤.
不管甚麼樣的情境, 都有一個共通的中心思想, 那就是: " 檢查與否, 是否會改變處理的方式? "
癌症治療前的分期會決定治療的方式, 該去開刀, 放射線治療, 或是只建議做姑息性的化療等等.
評估治療效果可以預測未來的發展, 與是否需要改變原有的治療計畫.
治療後的追蹤期望早期發現復發, 得以在還有希望的時候採取救贖性的治療.
而輔助檢查的目的在於評估病人是否能夠承受各式各樣治療的副作用等等.
所以, 當一個檢查無法提供足以改變決策的影響時, 就要好好考慮是否需要安排.
比如說, 有個老阿公得了OO癌, 因為嚴重肝硬化, 不能開刀不能做化學治療.
在做完放射線治療後, 有需要再去追蹤變化嗎?
這時候的檢查其實只能給醫師驗證其決策的正確性 (是否造成嚴重傷害, 及較低強度的治療效果)
老實說, 阿公之後就算復發, 也不能接受任何的救贖性治療(salvation therapy).
所以這時後追蹤檢查的必要性, 其實需要給病人及家屬了解.
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等待檢查結果的焦慮, 與結果不盡人意的痛苦.
這個狀況, 大部分的醫師還是會安排檢查, 因為放著不管其實不合於大眾的觀念...
那麼以這個例子, 到底需不需要再檢查呢?
如果當初是以治癒或延長生命為目的, 那麼大部分的醫師還是會繼續追蹤.
至少了解了治療的結果以後可以應用在其他的病人身上, 也是有點幫助.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第二個結論: " 檢查是為了給醫療專業人士了解處理方式的成效 ")
但是若只是求一段時間的症狀控制, 且沒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可以採用.
那麼就不要再增加無謂的困擾. 觀察症狀有無變化即可.
至於有些檢查會誤導結果的, 更是要避免.
(例如試圖用電腦斷層替代磁核共振檢查鼻咽癌的侵犯程度)
不過當然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這些醫學檢查哪些在哪個情況比較適用.
我只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概念,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裡, 不也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無謂的行為花了好多時間.
就像是買車這件事, 雖然很想要牽一台手排hatchback回家, 也研究了十天半個月.
可是老婆老早就開了車單: A3, 120i, or 207CC.
所以我研究的再多, 也沒有任何的意義...@_@
又或著是我之前不停的在比較網購站與零售賣場一些東西的價格.
問題是我根本沒有時間親自到零售賣場去購物.
總共結算下來至少浪費了三五天的時間吧...
跟大家分享一下, 戒之戒之...
另外, 其實也是有點抒發一下鬱悶的心情的意圖.
前幾天有個病人來看檢查結果, 看完以後照例很鬱悶的回家去.
他的病其實本來就很嚴重, 又受限於身體狀況不能做大破大立的處理.
所以基本上只是盡人事聽天命.
我本來是勸他治療結束以後就不要再做甚麼檢查了.
因為, "就算檢查出甚麼, 醫生也是束手無策".
可是, 他跟他老婆當初怎麼也不接受這樣的想法.
直到好幾次檢查的結果不是那麼理向才了解我們當初那些不中聽的話意義在哪裡...
要知道, 很多病人在檢查完到結果出來, 常常天天都在失眠.
而聽到不好的結果, 又至少會鬱悶個十天半個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